如何把“以种适地”同“以地适种”相结合,使盐碱地变身优质良田?
发布时间:2023/12/5 浏览量:2363
据了解,我国耐盐碱作物育种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。耐盐是由多个基因控制,涉及多种分子和生物学过程的复杂数量性状。陕西激光切割,陕西数控冲孔,陕西卷圆折弯,陕西铆焊加工,西安邦兴工贸有限公司农业育种经历了驯化育种、杂交育种、分子育种和设计育种等阶段。20世纪50年代,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,作物育种开始进入分子育种时代,其代表技术就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转基因育种。目前主要应用的是分子设计育种或精准育种,即通过对基因进行精确改变或大规模聚合选择,从而培育出优良品种的技术手段。
传统育种方法通过选择和杂交等方式改良作物的耐盐碱性,分子辅助育种则利用现代基因组学和分子标记技术,选择具有耐盐碱性基因型的亲本进行杂交,加速耐盐碱品种培育。下一步,要研发更多的耐盐碱性标记位点,以提高筛选效率和准确性。通过结合生理学和遗传学的方法,陕西激光切割,陕西数控冲孔,陕西卷圆折弯,陕西铆焊加工,西安邦兴工贸有限公司可进一步深入研究耐盐碱性的遗传基础,从而更加准确进行耐盐碱品种的筛选和培育。
在种子精准设计与创造方面,我国科研团队以耐盐碱高粱为材料,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主效控碱基因及其作用机制。在宁夏平罗盐碱地进行的大田实验证明,相关育种技术可显著提升高粱、水稻、小麦、玉米和谷子等作物在盐碱地上的产量,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具有重大应用前景。该基因改造能使高粱籽粒增产20.1%,青贮用全株生物量增加近30.5%,谷子增产19.5%。在吉林大安盐碱地,不同作物年增产22.4%至27.8%。科研人员还发现,改造这一基因能显著提高玉米在盐碱地中的存活率。
在安全绿色可持续方面,我国盐碱地改造利用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,取得显著成效。
一是分类分级科学利用。依据植物的耐盐碱特点和盐碱区的土壤类型、气候资源特征、水资源状况、植物资源种类及分布情况等,进行轻度、中度、重度盐碱区耐盐碱植物的种植。在轻度盐碱区,发展以优质高产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种植产业;在中度盐碱区,发展以耐盐碱特色牧草为主的生态草牧业;在重度盐碱区,发展以特色高值盐生植物或生态绿化为主的种植,或以占用空间为主的设施农业和以特色养殖业为主的产业。
二是咸水、微咸水等多水源安全利用。盐碱区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,水资源短缺是限制盐碱区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因素,我国可利用的咸水资源每年200.0亿立方米,微咸水开采资源每年130.0亿立方米。我国北方可开采的咸水资源总量约130.0亿立方米,其中华北地区23.0亿立方米,已利用6.6亿立方米。农田多水源适水灌溉技术是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重要突破,在河北省冬小麦拔节期利用微咸水灌溉小麦平均增产12.5%,咸水资源利用率从不足8%提高到20%,实现了节水增产的多水源高效利用目标。
三是农牧结合技术利用。充分考虑耐盐碱饲料作物的种植、特色畜禽养殖、养殖废弃物肥料化应用,发展种养结合、循环农业的盐碱地利用技术体系。山西省山阴县通过在盐碱地种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喂牛,将牛粪加工成有机肥料改良盐碱地,盐碱地再种杂粮作物。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了“盐碱地耐盐牧草种植—健康肉牛畜禽养殖—生物有机肥生产—盐碱地改良和肥力提升—高产高效种植”“草—牧—园”滨海盐碱地治理模式。胜伟集团在潍坊建立了“盐碱地+农牧业”的盐碱地农牧产业园模式。
我国盐碱地改良的实践经验表明,盐碱地改良得益于完善的农田灌排系统,以淡水压盐为核心的灌排措施是盐碱地治理的最有效方式。盐碱地要变身优质良田,需要把“以种适地”同“以地适种”相结合,按照“节水优先、生态循环、提质增效、绿色发展”原则,创新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的理论、技术和产业体系,打造盐碱地“适盐用盐”农业发展新模式。